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郑州,国产真人无遮挡作爱免费视频,精品人妻午夜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欧美三级在线播放

腦電電極與腦電傳感器制造商
聯(lián)系我們 | 客服電話 |
互聯(lián)網(wǎng)中國抗癲癇協(xié)會腦電圖和神經(jīng)電生理分會2025-01-18

兒童腦電圖基本技術標準

兒科腦電圖檢查面對不同年齡段的兒童,包括小嬰兒期(足月出生后4~8周)、嬰幼兒期(~3歲)、學齡前期(~6歲)、學齡期(~12歲)和青少年期(~18歲)。指南一中的臨床腦電圖基本技術標準也適用于兒童腦電圖檢查,此處主要提出對小嬰兒期和低齡兒童(嬰幼兒期至學齡前期)腦電圖檢查的技術要求,但不包括新生兒。由于新生兒腦電圖的特殊性,需要有特殊的技術要求。

一、低齡兒童(亦包括智力障礙的年長兒童)

1.1 檢查準備

除重癥患兒外,建議在檢查期間有家長陪伴安撫,以最大限度獲得患兒的合作。對必須進行床旁腦電圖記錄的重癥患兒,技術人員在檢查前應首先了解患兒的相關病情和記錄過程中需注意的問題。

1.2 電極設置

國際10-20系統(tǒng)的21個電極能滿足大多數(shù)臨床需要,成人的標準導聯(lián)設置同樣適用于低齡兒童,不應減少電極數(shù)目。

1.3 電極安放

低齡兒童或智障患兒在腦電圖記錄過程中容易產生各種偽差,要特別注意電極的固定。推薦使用盤狀電極,以導電膏、醫(yī)用膠紙及彈力帽妥善固定電極。不推薦使用橋式電極,不應使用針電極。在整個檢查過程中應注意觀察電極位置和測試阻抗,隨時對出現(xiàn)問題的電極進行調整,特別是對于非常不合作的兒童。

1.4 記錄參數(shù)調整

低齡兒童的腦電活動電壓大多高于年長兒和成人,可根據(jù)需要適當降低靈敏度(降至10μV/mm,甚至20μV/mm),但對低波幅快波活動仍應使用較高靈敏度顯示(如7μV/mm)。在同一腦電圖室 或癲癇監(jiān)測單元,兒童腦電圖和其他生理參數(shù)的設 置與成人相同。

1.5 睜-閉眼試驗

應盡可能記錄到足夠的睜眼和閉眼時間。對3個月以上的嬰兒,可采用被動閉眼方式(技術員或家長用手捂住患兒的眼睛),如同玩“躲貓貓”游戲一樣,通常能夠成功記錄到后頭部優(yōu)勢節(jié)律。

1.6 誘發(fā)試驗

對于有合作能力且無禁忌癥的兒童,推薦在記錄開始時進行過度換氣試驗,記錄結束前進行間斷閃光刺激(IPS)試驗,這樣可以最大限度保證足夠的自然睡眠。對高度懷疑典型失神發(fā)作或其他特發(fā)性全面性癲癇的患兒,如果過度換氣未能誘發(fā)出陽性結果,進行第二次過度換氣可能會提高陽性率,但需要充分考慮到患兒的耐受能力,且兩次誘發(fā)試驗應至少間隔10min。1歲以上的兒童應常規(guī)進行IPS試驗,至少應完成睜眼狀態(tài)下的IPS。對于能夠充分合作的兒童,推薦完成所有IPS程序(見指南二)。

1.7 記錄時間

應盡可能獲得從清醒期、困倦期、入睡到覺醒的連續(xù)記錄,必要時可增加記錄時間。應盡可能記錄自然睡眠狀態(tài),必要時可進行睡眠剝奪。對于非常不合作或有行為異常的患兒可應用藥物誘導睡眠。是否使用藥物誘導睡眠由腦電圖醫(yī)師決定,但須考慮誘導睡眠的藥物對腦電圖記錄的影響。

1.8 刺激試驗

對于有意識障礙或腦電圖模式恒定不變的患兒,應在監(jiān)測結束前給以視覺、聽覺或軀體感覺刺激,并在記錄中予以實時標注,以觀察腦電活動對刺激的反應。過早給予刺激可能中斷正常睡眠周期,或因意外覺醒過程產生大量偽差影響閱圖。

1.9 臨床觀察

在整個記錄過程中,技術人員應持續(xù)觀察患兒的狀態(tài),并在記錄中標注。如出現(xiàn)疑似癲癇發(fā)作的事件或行為,進行VEEG監(jiān)測更有助于明確診斷。

二、小嬰兒(足月產后4~8周

2.1 基本臨床信息

小嬰兒腦電圖監(jiān)測需獲得患兒出生時胎齡

(Gestational age,GA)、出生后年齡和受孕齡(Gestational age,CA),以上各項均精確到周(見指南八)。這些信息對腦電圖的判讀非常重要,因為一個胎齡30周的早產兒,即使出生后年齡已到2月齡(8周),其矯正胎齡也僅為CA38周,剛剛達到足月新生兒出生時的水平。在腦電圖檢查前還應了解患兒的相關臨床信息和當前用藥情況。如患兒體溫過低或處于低溫治療期,應同時記錄體溫。

2.2 記錄時間

小嬰兒的腦電圖檢查應盡量安排在喂奶時,安裝電極后在開始記錄前喂奶更容易入睡。避免使用鎮(zhèn)靜藥物誘導睡眠。由于清醒期常有大量運動和其他生理性偽差,導致腦電圖判讀困難,因此對 小嬰兒主要是評估睡眠期腦電圖。為此需要延長記錄時間,至少包括一個完整的睡眠周期,20~30min的記錄時間通常是不夠的。如果未記錄到明顯的清醒-睡眠周期,需要至少60min的記錄來證實腦電圖模式始終無明顯變化。長程VEEG監(jiān)測能獲得更完整的信息。

2.3 電極安放

這一年齡段的小嬰兒接近新生兒,頭圍小,可使用國際10-20系統(tǒng)的全部21個腦電記錄電極,也可使用新生兒的電極方案,即9個或11個腦電記錄電極。9個記錄電極為10-20系統(tǒng)的Fp1/Fp2、C3/C4、T3/T4、O1/O2和Cz,其中Fp1/Fp2也可改為Fp3/Fp4(位于Fp1/Fp2和F3/F4中間的位置)。11個記錄電極是在上述9個電極的基礎上增加Fz和Pz。參考電極位于A1和A2(詳見指南八)。應盡可能通過測量確定電極的準確位置。電極位置需要避開靜脈輸液、頭皮血腫等部位,同時相應調整對側電極位置,使其左右對稱。技術人員應將電極位置的調整標記在記錄中,并在腦電圖報告中予以說明。電極類型和固定方式同兒童腦電圖操作。不應使用針電極,盤狀電極不推薦使用火棉膠固定,以避免對皮膚造成刺激或損傷。為防止在嬌嫩皮膚上過度操作或磨損皮膚,電極阻抗可控制在10k。以內,但要特別注意電極之間的阻抗平衡,避免過大的阻抗差。

2.4 多導生理記錄

需要同步記錄心電圖、肌電圖(下頜)、眼動圖、呼吸等多導生理參數(shù)(見指南八)。因為在這一年齡段的腦電圖模式與覺醒-睡眠狀態(tài)相關性仍然比較差,需要結合多導生理參數(shù)才能準確評估嬰兒的狀態(tài)。多導參數(shù)記錄也有助于識別生理性偽差(如心電偽差或呼吸機偽差)。此外,非腦參數(shù)的變化可能與患兒的疾病狀態(tài)直接相關,如呼吸和心率的變化對有呼吸暫停發(fā)作的嬰兒非常重要。

2.5 導聯(lián)組合

如使用10-20系統(tǒng)的全部19個記錄電極,可按照指南一的推薦。如使用新生兒的電極方案,可參照指南八的新生兒導聯(lián)組合,包括多導生理監(jiān)測。不論是在新生兒或小嬰兒,中線電極(Cz)都是不能省略的,該部位對記錄到病理性的Rolandic區(qū)正相尖波是必不可少的。

2.6 臨床觀察

技術人員在記錄全程中應持續(xù)觀察患兒的行為狀態(tài),并在記錄中標注。如疑似癲癇發(fā)作或需要對其他特殊事件進行鑒別,推薦進行長程VEEG監(jiān)測。